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轉載》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轉型的新視野<1>

 一些統計數字指出台灣社會的惡性發展:2009年,房價與所得比在台北市已經高達14.1倍,台北縣則為9.5倍,就國際標準來看已屬房價過高極度嚴重的程度。另一方面,台灣在十年間,位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幾乎成長一倍,達108千餘戶、26萬多人。而最高5%的平均所得與最底層5%平均所得,則從32倍擴大至66倍。面對台灣,特別是大台北都會區如此嚴重的房價飆漲與社會分配二極化的雙重困境,去年826由少年權益聯盟、老人福利聯盟、伊甸基金會、社區居住聯盟、社會福利總盟、康復之友聯盟、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勞工陣線、智障者家長總會、殘障聯盟、勵馨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共同發起了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以下簡稱為「聯盟」)。1


  「聯盟」可以說是另一波無殼蝸牛運動的再起。1989年,為抗議政府放任房價飆漲、缺乏政策干預,小學老師李幸長等人結合了小市民、中產階級以及都市規劃背景的大學師生發起了無殼蝸牛運動,並於826在當時台灣地價最高的地段忠孝東路創下了近兩萬人夜宿的紀錄。這個住宅運動之後催生了兩個團體:崔媽媽基金會是第一個以志工形式服務租屋資訊的社會團體,並持續在社區營造、租屋市場以及公寓大廈管理等領域提供服務。都市改革組織則持續針對建築規劃專業教育與都市政策提出監督與批判。這兩個團體屹立二十年至今,處理都市與社區的眾多議題,然而當時運動的主旨「住屋即人權」,以及政府應積極干預房市的要求,卻幾乎沒有獲得政策回應。二十多年後,「聯盟」的成立一方面反映了運動策略的再反省,即是必須要超越街頭運動、結合更廣大的社會群體,多方面進行立法遊說、運動施壓、公共教育、制度建議等,才能對住宅政策產生真正的改變。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台灣經歷過經濟成長高峰期,所得雖然提高,住宅政策卻與先進國家有巨大落差的弔詭,這正是台灣社會不正義的體現。而任憑房地產部門吸取大量社會財富,公共住宅或社會住宅闕如的狀況即是今日貧富差距 擴大的主因。「聯盟」就指出先進各國以出租為主的公有社會住宅占其住宅總量比例的數字,如荷蘭34%、歐盟平均14%、美國6.2%、日本6.06%、香港29%、新加坡8.7%,但台灣僅有0.08%。這個「聯盟」稱為「可恥的數字」,說明台灣在住宅政策上累積了巨大赤字。